业精于勤,攀大从来不缺少勤奋的学生。在这些勤奋的学生里,一定会诞生闪亮的星辰。最近,一篇《雨生红球藻培养生产虾青素》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了生物工程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《BiotechnologyAdvances》上,这篇论文的成功发表,实现了我校学生在SCI影响因子10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。这篇论文发表的团队——微藻实验室的学生团队,在专业导师李健博士的悉心指导下,在李欣、王晓倩、段川兰及易莎莎等核心成员的共同努力下,才创造了如此振奋人心的成绩。
|
李健老师现场指导实验 |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
无论多么伟大的事业,都可能有一个波澜不惊的开始,“微藻工艺研发项目”也不例外。
当谈到为什么会想到做“微藻工艺研发项目”时,李欣表示:“起初是与老师交流想法、分享学生团队取得成功的案例,这些都是常规工作的一部分。谁也没想到,当初在实验室的一次普通交流,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,给我们带来这样一篇高水平论文。”
李欣认为,思维火花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:第一是知识储备和科学训练,第二是实验室的经验式学习,第三是与导师、组员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。
好事多磨,一波三折
好事多磨,在实验过程中,困难也迎面而来。“购买仪器、调计量泵、改进连接件……很多设备都需要进行优化,而每一个优化环节,都需要人工调节测试以达定量;在工程问题上,气体量、管路搭建查漏,都是通过努力不断了解,不断改进方法;在微藻的培养过程中,也常常会因为通气、光线、密度等问题,遭遇微藻细胞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的情况,可以说一波三折。幸好通过大家的努力,这些问题都一一的解决了。”李欣说。
面对困难,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有勇气和有乐观精神。“面对问题时满心煎熬,但是解决问题后快乐是双倍的。做事、试错、学习、改进,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成长过程。”李欣说。
|
论文一作李欣 |
经验相继,星火相传
谈到团队经验分享的时候,李欣表示,整个过程需要的不只是耐心、恒心,还有屡败屡战的勇气,而这些精神在导师和前辈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导师们的实验科学经验和工作习惯给了大家很多的指导和反思,在实验室有前辈的指导,研究进展顺利得多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该实验团队将这些精神发扬光大,将这些经验星火相传。
“项目的开始是在2019年的课余以及节假日,正式投入的实验工作,在调试好实验仪器之后,正式开始实验室的工作。在共同的奋斗目标面前,大家都进入了忘我的状态,甚至不记得有节假日休息。”李欣说。
李欣认为,做实验要稳扎稳打,虚心学习。在导师和前辈身上,学到的最多的就是“养成科学工作习惯,秉承优良学术素养。井然有序,持之以恒。”本科阶段是知识储备和验证兴趣的过程,循序渐进地学习是第一要务。在此基础上,大胆尝试、小心验证,专心做好一件事,并且坚持下去,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。
规划未来,启航人生
据了解,本篇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李欣,曾获第四届中西部翻译大赛决赛三等奖,也被评为生化学院三好学生;成员段川兰热衷于科学实验,对微生物学方向颇感兴趣;成员王晓倩和易莎莎也同样在各类实验项目中勤于思考,动手能力强。几位成员除了平时表现优秀,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对未来有所规划。
大家都表示,这篇文章的成功发表,激励了每个人的实验热情,大家在本阶段都会继续微藻室内培养工作,而毕业后,团队成员会继续各自学业,深度学习。若进入研究生阶段或许会与目前工作接轨,转入细胞壁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。
败不馁,遇到困境,迎难而上;胜不骄,认清自己,规划未来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保持一份对专业的执着,才可能成为皎皎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辰,保持一份对专业的热爱,未来的人生才可能遍地花开!
(编审\冯陆陆)